有哪些
1. 接收與儲存:液氯接收后應儲存在專用的低溫壓力容器內,確保容器完好無損,密封緊密。
2. 個人防護:操作人員需穿戴防毒面具、防護眼鏡、耐酸堿手套及化學防護服。
3. 操作設備:使用專用工具,如防爆扳手、非火花工具等進行操作,避免產生火花。
4. 監(jiān)測與報警:安裝氯氣泄漏檢測儀,并設定自動報警系統(tǒng),確保及時發(fā)現泄漏。
5. 應急處理:配備應急救援設備,如吸氨器、洗眼裝置等,以備不時之需。
6. 通風設施:工作區(qū)域應設有良好的通風設備,確??諝饬魍ā?
7. 作業(yè)流程:嚴格遵守液氯充裝、轉移、卸載的操作流程,不得擅自更改。
目的和意義
本規(guī)程旨在規(guī)范液氯的使用,防止因操作不當導致的氯氣泄漏,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維護生產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確保企業(yè)的正常運營。遵循此規(guī)程,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發(fā)生率,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符合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
注意事項
1. 液氯操作前,務必檢查個人防護裝備是否完整有效,確保無破損、無遺漏。
2. 容器搬運過程中應輕拿輕放,避免劇烈撞擊或翻倒。
3. 操作過程中,保持警覺,隨時留意是否有異常氣味或設備異常聲音。
4. 發(fā)現泄漏,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撤離現場,嚴禁自行處理。
5. 操作結束后,正確關閉閥門,清理作業(yè)現場,做好交接記錄。
6. 對新進員工進行液氯安全知識培訓,定期進行應急演練,提高員工應對能力。
7. 不得在無通風設施的密閉環(huán)境中操作液氯,以防窒息。
8. 氯氣泄漏時,應迅速向高處疏散,避免吸入有毒氣體。
9. 保持液氯儲存區(qū)整潔,禁止存放無關物品,以防引發(fā)事故。
10. 任何情況下,安全應優(yōu)先于生產進度,切勿因追求效率而忽視安全。
以上規(guī)程旨在保障液氯使用的安全性,每位員工都應熟知并嚴格遵守,共同營造一個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
液氯使用安全操作規(guī)程范文
一、使用前準備
1、進行液氯鋼瓶操作(使用、應急)時,必須佩帶防毒面具、浸塑手套和其他有效安全防護用品。
2、液氯鋼瓶運輸、放置、連接
1)液氯鋼瓶在運輸過程中,要旋緊保護帽,輕裝輕卸。
2)在放置液氯鋼瓶時,應固定好支架,液氯鋼瓶放置在磅稱上后,應固定好鋼瓶并將支架撤消。
3)液氯鋼瓶兩只閥門,使用時,應放置好位置,保持朝上和朝下兩種狀態(tài),在使用時,應連接朝上閥門。
4)應采用經過退火處理的紫銅管連接鋼瓶。紫銅管應經耐壓試驗合格。
3、開啟鋼瓶閥門
1)連接好鋼瓶,使用專用扳手慢慢開啟鋼瓶閥門(順時針為關,逆時針為開)。
2)開啟瓶閥要緩慢操作,關閉時亦不能用力過猛或強力關閉。
3)鋼瓶出口端應設置針型閥調節(jié)氯流量,不允許使用瓶閥直接調節(jié)。
4、檢查有關設施情況
1)開啟閥門后,應保持氣化器和緩沖器壓力≤0.1mpa的狀態(tài),使用氨水(濃度約10%)進行試漏。
2)檢查液氯氣化器、緩沖器及管道、閥門、儀表接口處是否嚴密,不得有漏泄溢散現象。
3)檢查應急水池是否為堿性,ph值應為10以上。
二、使用
1、液氯使用,各類容器(氣化器、緩沖器)壓力應在≤0.2mpa以下,嚴禁超壓使用。
2、使用時,應保證液氯鋼瓶壓力大于使用端壓力。
3、嚴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熱鋼瓶??刹捎?5℃以下的溫水加熱。
4、嚴禁將油類、棉紗、有機溶劑等易燃物和與氯氣易發(fā)生反應的物品放在鋼瓶附近。
5、使用過程中,瓶內液氯不能用盡,必須留有余壓。鋼瓶(1000kg裝)應保留5 kg以上的余氯。
6、在使用過程中,更換液氯鋼瓶時,應先關閉系統(tǒng)進氯閥(緩沖罐后),再關閉岀氯閥(紫鋼管后)。
三、應急處理
1、液氯鋼瓶泄漏時的應急措施
1)轉動鋼瓶,使泄露部位位于氯的氣態(tài)空間。
2)易熔塞處泄漏時,應有竹簽、木塞做堵漏處理;瓶閥泄漏時,擰緊六角螺母;瓶體焊縫泄漏時,應用內襯橡膠墊片的鐵箍箍緊。凡泄露鋼瓶應盡快使用完畢,返回生產廠。
3)嚴禁在泄漏的鋼瓶上噴水。
4)一般方法不能制止漏氯,則可以將氯瓶推入應急水池中,同時往池內投液堿中和。
2、使用系統(tǒng)泄漏時的應急措施
1)容器、管道及反應釜等系統(tǒng)接頭處因天長日久腐蝕發(fā)生微量漏氯時,應用氨水查出漏氣地點,再關閉氯瓶出氯總閥,針對漏氣部位進行修理。
2)遇漏氯量較大,一時判斷不出漏氯地點,應首先將液氯鋼瓶閥關閉,再將液氯鋼瓶閥少許開啟,查出漏氯部位和原因,再關閉液氯鋼瓶閥加以修理。
3、搶救中應利用機械通風設施,降低現場氯氣濃度,以便進行搶修、救援。
4、在進行搶修、救援或撤離時,應急人員和逃生人員應處于上風口狀態(tài)。
5、液氯鋼瓶閥門不能開啟時,應向現場管理人員報告,有關人員不得擅自處理。應由公司安排生產廠等有關技術人員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