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幼兒園小班育兒心得總結
幼兒園小班育兒心得總結
興山教育培研中心楊菊孝有時候,教學活動的失敗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地去關注孩子。
小班的孩子對于長短多少是最沒有判斷力的,王教師在執(zhí)教的《長頸鹿的圍巾》時,準備了很多長短厚薄不一的圍巾隨意的搭在黑板上,要求孩子為長頸鹿選一條最長的圍巾,一時孩子們爭論不休,卻始終沒出現(xiàn)老師預見的那個結果,王老師于是匆忙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給每桌孩子發(fā)了二條長短不一的圍巾,請孩子們比較。因為圍巾厚薄不一、長短不一,有的長度甚至超過了孩子的身高長度,孩子們更不知道比較長短的正確方法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又在一陣熱鬧聲中以失敗告終。
顯然,王老師高估了孩子的經驗不平和操作水平。
高老師執(zhí)教的《小動物的.餐桌》中,在了解小動物喜歡吃什么食物的環(huán)節(jié)時,小松鼠喜歡吃松籽是小朋友了解較少的,老師對這一內容作了重點講解,接著老師又開始一一講解小兔子喜歡吃什么,小雞、小猴喜歡吃什么,小朋友對后面的三項內容太熟悉了,對老師的講解開始不感興趣,于是開始自顧自地玩了起來。
顯然,高老師是低估了孩子的認知水平。
關注孩子就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有時候需要我們把要求變成孩子喜歡的情景。
小班孩子站隊一直是很令老師頭痛的事情,做操之前,總會看到老師們一邊叫喊,一邊拉扯著站錯位置的孩子,“站隊啦,快點兒、快點兒,小的站前邊,高的站后邊,怎么又站錯了?”孩子像小雞一樣被老師拎來拎去,茫然而恐懼。我從了解孩子喜歡的玩具入手,然后制作了他們喜歡的布娃娃、花仙子、奧特曼、天線寶寶頭飾,并將孩子們根據喜好進行分組。再站隊時,只要我說:天線寶寶站隊了,二秒鐘孩子就可以迅速到位,全班小朋友要站好,時間不到一分鐘,而且興趣盎然,井然有序。
所以,不要老是用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試著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開展教學教育活動,會省時省力又高效。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有時候需要老師敏感而寬容地理解孩子的言行。
上海特級教師應彩云老師在異地教學,當進行“了解同姓的人”的環(huán)節(jié)時,說了句“如果你感興趣,你去問問后面的老師們,誰和你同姓”。話音沒落,一男孩接口:“我沒興趣?!本o接著,幾個孩子跟著“我也沒興趣”。應老師繼續(xù):“好!有興趣的趕快去找找?!焙⒆幼杂傻卣衣犝n老師交談。為了傳遞友善,應老師笑著摸摸那個“沒興趣的孩子”的頭?;顒禹槙车剡M行……當孩子們一起念誦找來的不同姓的漢字時,應老師將兩張“楊”字卡片稍作重疊,于是,念時就只念一張“楊”。男孩沖到展板前,指著另一個“楊”字卡片:“這個字還沒有念啦!”應老師調侃說:“看,‘沒興趣’的人,這兩個姓是一樣的。連一樣的字都沒有認出來,誰讓你不感興趣?!彼搅藥酌?,突然,大聲說:“我對姓應的感興趣!”應老師蹲下,盯著他,輕輕地說:“我知道了!放心里!我知道了!”
所以,孩子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已經習慣了成人的思維,在和孩子打交道時,我們要放低自己于孩子之間,敏感又寬容地理解孩子,當我們不再處于強勢之時,孩子就會在“強者”的情緒體驗中,主動地生活和學習。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僅僅是姿勢和位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地關注孩子的發(fā)展,關注孩子的感受,只有當我們和孩子感同身受之時,我們的教育離成功就不再遙遠。
第2篇 幼兒園家長育兒心得總結
幼兒園家長育兒心得總結
丹丹是2006年2月22日出生的,小寶寶的到來給家庭帶來歡樂的同時,教育問題是做為父親的我必須思考的。丹丹成長過程中,身體健康成長;學習能力和知識不斷進步,學習爬、走路、說話等比一般同齡小朋友早;性格開朗容易與別人相處,比較懂道理……伴隨寶寶成長過程中,我總結了一點心得:
1.培養(yǎng)小孩好奇心
小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什么都想知道,對于孩子的提問,做到有問必答。樹木的發(fā)芽,花草上的露珠、草叢里的昆蟲,池塘里的魚、小蝌蚪……太陽公公出來了,天亮了!太陽下山了,天黑了!春天來了,小燕子飛回來了……丹丹不但常提問,還能學以致用。如果開車回幼兒園走的路線有變化,她一定會問“這次走的路怎么不同的?”
2.做個“狠心”的家長
現(xiàn)在小朋友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她)們寵愛有加。我家的寶寶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我們常常放心讓她爬高、走獨木橋等做一些難度較大的動作等。而且我還常常說“爸爸不會幫助你的,你要自己保護自己”,而且真的說到做到。我家小區(qū)有一段花基是丹丹常走“獨木橋”的地方,現(xiàn)在她能很快速度的過“橋”。丹丹學會走路后,我就拉她放上去,讓她自己過“橋”。孩子掉下來,再放上去,并且表揚她,說她很勇敢。當然做這些事的前提是,家長明白她就算掉下來,也不會有大的'傷害,因為花基比較低。
3.做孩子的榜樣
教育寶寶最好的方法是家長能以身做責,言傳身教。如果希望寶寶愛讀書,家長也應多讀書,而且應該與寶寶一起讀書講故事;如果希望寶寶不隨地丟垃圾,自己也應遵守社會公德。有一次,我吃完香蕉后,發(fā)現(xiàn)附近沒有垃圾桶,就隨地丟了香蕉皮。結果丹丹說“隨地丟垃圾不乖,寶寶不喜歡”。我只好說,對不起,爸爸撿起來,我們去找個垃圾桶好不好。大人的所有舉動,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如果不注意,小孩就可能學“壞”了。
4.教育孩子學會照顧別人
有人會說,幼兒園的小小班小朋友會照顧別人嗎?有這們必要嗎?我覺得太重要了。獨生子女由于受人照顧太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一大群人照顧一個小朋友,很容易讓他(她)們失去重心;長大后不懂照顧別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丹丹在家吃水果,我們會要求她先給長輩送上,先外公、外婆,再爸爸、媽媽,最后自己才能吃;叫她幫大人拿紙巾,幫大人擦嘴,幫助父母將垃圾丟入垃圾桶等?,F(xiàn)在如果帶丹丹出門,到小區(qū)門禁處,她常常會主動跑向前面,按下開關打開門讓我出門;吃飯時,會主動夾菜給家長。我相信,會照顧別人的寶寶,長大后比自私自利的人會更受大家歡迎。
5.正確處理嚴與愛的關系
愛自己的寶寶是每個父母的天性,但原則性的東西也一定要嚴格要求。例如:用電的安全問題,先跟寶寶講清楚,如果用小手伸進電插座,會很痛的,甚至電死人。這樣的事,如果她不聽話,打小屁股或小手也要讓她知道,當然打完后一定要講道理。丹丹現(xiàn)在很多事情做得比較好。例如:從外面玩或從幼兒園回家一定要先洗手;為了保護牙齒,盡量不吃糖果,如果吃,原則上一天不超過一粒;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她吃進嘴里一顆糖的質量可能有問題,跟她講道理:“丹丹,爸爸發(fā)現(xiàn)這顆糖保質期有問題,吃了小肚子可能會痛的”。她就吐出來,丟到垃圾桶里去了,當時我就表揚了她。
寶寶在成長,家長也在進步。只要肯思考,多想辦法,我們一定可以將寶寶培養(yǎng)好,讓她(他)健康成長!祝普天之下的小寶寶能快樂成長,祝普天之下的父母能享受天倫之樂。
第3篇 幼兒園家長育兒心得體會總結
賀今年4歲了。這幾年也積累了一些育兒心得,以下我就從五方面談談自己幾年來的育兒心得:
一、先傾聽再出主意
孩子會經歷很多“危急時刻”,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無憂無慮。不僅要幫孩子走過這段時刻,而且?guī)椭斫夂ε?、生氣、失望、尷尬、傷心這些情緒,對于父母來說是很關鍵的。先是應該多傾聽孩子,確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當軍師,這樣孩子會學會在困境中和他人溝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會跟孩子說一次“我愛你”,每天都會給孩子一個擁抱
我跟好好爸爸約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說一次“我愛你”,無論是什么時候都行,有時候是她剛睡醒,有時候是晚上要睡覺的時候,有時候是去接她放學的路上。這時候,孩子也會笑瞇瞇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說“我也愛你”。我們總認為愛是應該用行動來表示的,但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怎樣去表達,我們還是應該要常常虛實結合一下。
三、善用表揚和鼓勵
由于好好吃飯有包飯的習慣,而且吃一口飯要非常久的時間,以至于吃頓飯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我每次喂飯都催她要吃快點,不能慢吞吞的,再后來我就只有夸獎她了,她吃進一口我就表揚一下??墒堑浆F(xiàn)在已經夸成了習慣,她也不以為然,無所謂了。所以,家長一定不要濫用表揚,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該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類)都拿來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會把它當做謀取利益的交換條件,或是要挾家長的資本。
好好的膽子不夠大,很多時候很多事都不敢嘗試。在家的時候什么事都依賴我們給她做,這樣什么事都指望我們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時候試著鼓勵她,她平時在家也喜歡畫圖畫剪紙,可她拿著筆又不知怎么畫,于是就老叫“媽媽你給我畫”,我就把筆拿在她手上,鼓勵她說“你一定會畫得比媽媽好”就聽了這句話,她會很快的畫好?,F(xiàn)在她已經會拿著筆沒事就畫,畫圓呀,三角形,還會一一把畫的圖案剪出來。
四、避免批評和指責
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沒有好處的。特別是當已經有人對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評的時候,再在旁邊橫加指責,我認為是非常錯誤的,那樣會很傷孩子的自尊,從而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時候,就應該心平氣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她自己對故事中的行為進行評判,然后將故事中的行為與他的行為進行對比,讓她知道自己的過錯,最后表揚一番她的長處,告訴她這件事雖然做錯了,但是沒關系,只要能改正你還是和以前一樣棒,是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那樣不僅使她找回自信,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一定會改正的。
五、讓孩子幫忙做事
平時在家我總是讓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雜事,有時在我洗東西時,就會讓她幫我端只小凳子。這些事可能在我們家長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這種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養(yǎng)出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只要我們多留心這種小事,就會讓孩子收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