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城市實習報告2800字
一:實習要求
1: 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掌握導游服務技能,鍛煉導游講解能力
2:發(fā)揚艱苦樸素作風,培養(yǎng)自己克服困難的意志。
二:實習目的
1:熟悉華東線路流程
2:激發(fā)學生內在導游潛能,為畢業(yè)后工作打下基礎
三:實習線路
1:無錫靈山景區(qū)—三國城影視拍攝基地
2:蘇州虎丘—寒山寺
3:車游南浦大橋—外灘—城隍廟
4:湖州南潯古鎮(zhèn)
5:杭州萬松書院—西湖
四:實習體會和收獲
五:實習時間
華東實習報告:
華東線旅游是我國現在最熱門的旅游線路之一,這條線路每年僅接待外國的游客就多達3000萬人,而接待的國內游客更是不盡其數。如果一個導游能成功帶好華東旅游線,那么在他的導游生涯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作用。作為導游界新人的我們也格外重視華東線旅游。然而不親身經歷一次華東線怎么能讓自己有深刻的體會呢,相信學校也是出于鍛煉我們并開發(fā)我們的內在潛能為目的,開展了此次實習。你是否適合導游這個行列,是否能帶好華東線,是否能設計出好的旅游線路,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希望通過此次實習有解答,而在出發(fā)前我也通過學長學姐了解了往年華東線實習的事項,明確了實習的目的,行程,費用,一些注意事項和我們出發(fā)前需要做好的準備。
華東實習是從南京-無錫-蘇州-上海-杭州-南京這樣一個小圓,共有八大景點,四個購物店,活動內容非常豐富,而總費用分兩種,有導游證380元/人,無導游證580元/人,四天三夜只包五餐,這就需要我們帶足食物,因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未必方便去吃飯或購物,同時旅游景區(qū)的消費也是相當的高。我們是去實習的,必要的紙筆,書籍是必須攜帶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
太湖明珠——無錫
3月19日早晨6:00旅游外語學院旅游專業(yè)300多名同學都在經貿學院北大門門口等待旅游大巴的到來。我班共43人分在1號車上,車上依舊是一名導游一名老師,很幸運去年皖南實習時是和王輝老師同一輛車,今年也一樣。導游是一位活潑的07屆學姐,笑容很燦爛。車子緩緩開離金陵,我們的第一站是無錫。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風景絕美秀麗,歷史千年悠長,是在江南蒙蒙煙雨中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公元前11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偕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筑城立國,自號“勾吳”,開創(chuàng)了吳國歷史。據說因境內錫礦枯竭取名無錫,無錫總面積47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1萬,下轄兩個市七個區(qū),定香樟為市樹,梅花、杜鵑為市花并確立《太湖美》為市歌。無錫出了很多名人,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曲作者盲人阿炳就是無錫人,《圍城》作者錢鐘書等等,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水域也流經無錫,我們在無錫實習參觀游覽的景點是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qū),無錫市靈山景區(qū)和無錫中視影視基地景區(qū)(三國城,水滸城,唐城)。
首站我們來到了無錫市靈山景區(qū),作為神州五大佛之首的靈山大佛,不僅是88米的高度令人嘆為觀止,宗教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是擔負著帶動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內相關產業(yè)共同發(fā)展的重任。
我們來到靈山景區(qū)時臨近正午,很不巧沒能趕上九龍灌浴的奇觀,在九龍灌浴廣場,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tài)各異的供養(yǎng)人環(huán)繞著巨大的水池。不能品味泉水噴薄欲出的感覺,但可以感受到進入景區(qū)的那份靜謐。位于佛手廣場行道的左側是天下第一掌,是按靈山大佛右掌復制,且形狀大小完全一致的銅質手掌,在靈山,有“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的說法。這是因為這只右手的印上是“施無畏印”,佛教的說法是寓意除卻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
佛掌心的千輻輪,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恰逢靈山景區(qū)在維修,大佛只能仰望,我們便只能摸摸佛手,增添佛氣。
隨后我們來到靈山梵宮內,靈山梵宮是無錫靈山勝景中的景點之一,坐落于煙波浩淼的無錫太湖之濱,鐘靈毓秀的靈山腳下,氣勢恢宏的建筑與寶相莊嚴的靈山大佛比鄰而立,瑰麗璀璨的藝術和獨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輝映。靈山梵宮建筑氣勢,布局莊嚴和諧,總建筑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高三層的梵宮采用退臺式建筑布局,以南北為軸線,東西呈對稱分布,建筑面寬150米,進深180米,頂部為錯落有致的五座華塔,后側為曼陀羅形態(tài)的圣壇。
來到蓮花變色穹頂大會廳內觀看大型音樂會,劇場上方是高度達30多米的巨大穹頂,1500盞金光燦燦的蓮花燈瞬間開啟,剎那間千萬盞明燈拱聚的穹頂,仿佛星光燦爛的天穹,仰望中,恍若置身浩翰的宇宙之中,綺麗而唯美。燈光變幻中,一場情境、意境、心境交融的《覺悟之路》演出在如夢如幻的美妙景象中拉開帷幕。天籟妙音間,一幕幕或神奇壯觀或虛幻奇美的場景在時空變換中交替,人隨其中,穿越過去、現實和未來的億萬年隧道,經歷地獄、人間和天堂的世界轉換,心靈在長廊樓閣和花草樹木的恬淡中行走,在瞬息變幻的電光火石和狂風暴雨中歷練,在時而飛升的萬千彩蝶和神圣的菩提樹下感悟生命??當穹頂緩緩打開,一束金光穿云破霧,從“天際”直瀉而下,這是心靈的撞擊。
此刻,我在心底默念: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一剎一凈土,一禪一智慧,一葉一菩提,一物一有情?
下午車子開往我們的第一家購物店-紫砂博物館及紫砂研究中心,在這里副館長為我們講述了店的規(guī)模,設施,及將來我們做導游后如何將游客帶到店里,并欣賞了店中各種特色茶壺,讓我們大開眼界,不過價格也是相當貴。我只能限于欣賞而已了,出了購物店去吃了午餐,餐標是10人一桌,15元/人,八菜一湯,用餐時導游忙前忙后,怪不得說導游人員的身體素質一定要好,不過鐵打的身體也經不住不規(guī)律的飲食和不間歇的講解。
下午用過午餐,我們稍作休息便出發(fā)前往無錫中視影視基地,是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由三國城,水滸城和唐城構成。由于時間緊迫,我們只能匆匆游覽了三國城,進入三國城首先看到城門樓,這里是當年居中諸葛亮智設空城計的拍攝場景。門樓后的廣場中間有著一尊鼎,它不僅是三國城的象征,同時又寓意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意思。這尊大鼎全部由生鐵做成,重
15.8噸,高
5.17米,其重和高是世界鼎之最。在漢鼎的左側為周長400米的跑馬場,導游事前就向我們介紹了下午4:00推出的大型古戰(zhàn)爭演示“三英戰(zhàn)呂布,參演的主要演員和40匹駿馬都曾參加電視《三國演義》拍攝的。
往漢鼎后走便來到桃園,這里竹片的圍欄讓我們想到當年桃園結義時的精彩場面。通由小徑我們便來到了吳王宮,這里是三國城最高的建筑,宮門前閩樓高達21米,走進宮門是王宮的宮殿,重檐歇山頂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招親的地方,出了吳王宮還可以參觀火燒赤壁特技場。出了三國城還可以看到門口有賣無錫兩大特產之一的惠山泥人,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在這里賣的多是粗貨,小的一對福娃1元,大的5-8元,采用磨具印胚,手工彩繪,造型單純,用筆組獷色彩明快。當然也少不了無錫的特產醬排骨,糕點等等。
出來三國城,我們的無錫之旅也就結束了,我們便直奔蘇州,無錫到蘇州走滬寧高速有42公里約1小時到達,晚上便住宿在蘇州。
城市實習報告
篇二 城市生態(tài)學人與環(huán)境實習報告2300字
城市生態(tài)學人與環(huán)境實習報告
優(yōu)點:作者認真概括了實習每一個片斷,并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補充和豐富實習內容,所引用的材料基本適當。并在此基礎上,引出3個專題進一步論述,行文有的放矢,重點基本突出。不足:引用的材料在文章重未經消化,仍呈資料狀態(tài),缺乏明白的說服力。
城市生態(tài)學實習報告鄧一婷引言人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huán)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筑、街市設施、區(qū)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tài),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fā)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么為城市的發(fā)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當我們漫步于城市中時卻可發(fā)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xù)存活下來并且散發(fā)著影響。”
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huán)境與在建構城市環(huán)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tài)學的學習者,我們于__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于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fā),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yǎng)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tǒng)韻味的仿古式樓群。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筑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xié)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xié)調的感受更加強烈。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huán)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huán)境對建筑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
也許這也是規(guī)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筑與老式建筑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qū)。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后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zhí)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huán)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盡管略顯
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huán)境。多年的積淀,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那么,除了書香,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著什么呢?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huán)境。
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xié)調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筑特色。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采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其一是來游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凈,過路的汽車揚塵和制造噪音,給園內的環(huán)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占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游戲場,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游樂,也對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wèi)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并不是很合理。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篇三 城市生態(tài)專業(yè)實習報告6000字
城市生態(tài)專業(yè)實習報告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游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__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fā),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后,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系起來,發(fā)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jié)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于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么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后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墻角,路邊都長著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里好,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huán)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qū)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了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后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qū)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么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fā)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里雖說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里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里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qū),兒童區(qū)和老年人健身區(qū),區(qū)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qū)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qū)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fā)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yǎng)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后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游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采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里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fā)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tǒng),這種濱水系統(tǒng),凈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huán)境,還可以造福環(huán)境。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tài)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qū)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圍帳很高,無法看到里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fā)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huán)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huán)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huán)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huán)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yōu)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huán)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huán)境生態(tài)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huán)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里呢?
2.關于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后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征,發(fā)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于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干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發(fā)達,耐干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qū)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堿,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干某一區(qū)段樹皮進行全部環(huán)剝,只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后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huán)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干。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后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huán)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huán)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堿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yǎng)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jié)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鉆,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于設計者不了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xiāng)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xiāng)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霸卩l(xiāng)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于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保╳illiam`robinson)。應用鄉(xiāng)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qū)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huán)境。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xiāng)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jié)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jié)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中。鄉(xiāng)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xiāng)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xiāng)土植物并不需要優(yōu)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并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yōu)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墻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于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鑒于以上所說的鄉(xiāng)土植物的優(yōu)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tài)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tǒng)一。
最后,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里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獲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huán)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tài)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愿望與生態(tài)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xié)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fā)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tài),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篇四 免費實習報告---城市生態(tài)實習報告6000字
城市生態(tài)實習報告
李韻然 0021303
2003.4
一、實習概況
1. 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游客的交流,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真正需求。
2. 實習路線及內容:2003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fā),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后,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 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系起來,發(fā)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jié)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 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于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么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后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墻角,路邊都長著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里好,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huán)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qū)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了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后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qū)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么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fā)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里雖說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里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里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qū),兒童區(qū)和老年人健身區(qū),區(qū)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qū)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qū)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fā)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yǎng)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后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游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采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里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fā)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tǒng),這種濱水系統(tǒng),凈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huán)境,還可以造福環(huán)境。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tài)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qū)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圍帳很高,無法看到里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fā)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huán)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 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huán)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huán)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huán)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yōu)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huán)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huán)境生態(tài)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huán)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里呢?
2. 關于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后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征,發(fā)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于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干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發(fā)達,耐干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qū)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堿,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干某一區(qū)段樹皮進行全部環(huán)剝,只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后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huán)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干。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后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huán)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huán)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堿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yǎng)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jié)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鉆,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于設計者不了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xiāng)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xiāng)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霸卩l(xiāng)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于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保╳illiam robinson)。應用鄉(xiāng)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qū)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huán)境。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xiāng)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jié)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jié)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中。鄉(xiāng)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xiāng)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xiāng)土植物并不需要優(yōu)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并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yōu)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墻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于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鑒于以上所說的鄉(xiāng)土植物的優(yōu)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tài)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tǒng)一。
最后,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里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獲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huán)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tài)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愿望與生態(tài)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xié)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fā)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tài),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五、資料來源及參考資料
篇五 實習報告-城市生態(tài)實習報告5950字
城市生態(tài)實習報告
一、實習概況
1. 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游客的交流,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真正需求。
2. 實習路線及內容:2003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fā),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后,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 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系起來,發(fā)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jié)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
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 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
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
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
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于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
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么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后來就沒注意了。
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
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
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
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
墻角,路邊都長著野花。
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
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
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
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
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里好,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huán)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
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
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
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
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
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qū)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
據了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后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
當問及對小區(qū)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
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么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fā)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
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
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
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里雖說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里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里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
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qū),兒童區(qū)和老年人健身區(qū),區(qū)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
而且每區(qū)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qū)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fā)惡臭的淤泥。
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
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yǎng)護添加麻煩。
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
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后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
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
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
駛過兩條游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采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里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
我仔細觀察河水,發(fā)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tǒng),這種濱水系統(tǒng),凈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huán)境,還可以造福環(huán)境。
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tài)功能。
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qū)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
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
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
圍帳很高,無法看到里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fā)現的。
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huán)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 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huán)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huán)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
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
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huán)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
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yōu)點。
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huán)境都有益處。
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
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huán)境生態(tài)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huán)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
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
但,這立足點在哪里呢?
2. 關于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后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征,發(fā)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于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干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
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
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發(fā)達,耐干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qū)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
杜仲樹耐旱,耐寒,耐堿,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
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干某一區(qū)段樹皮進行全部環(huán)剝,只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后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
通過環(huán)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
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
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干。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
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
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后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huán)境,因地制宜。
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huán)境。
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堿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yǎng)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
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jié)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鉆,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
這些都是由于設計者不了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
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xiāng)土植物的應用。
所謂“鄉(xiāng)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
“在鄉(xiāng)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于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
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
應用鄉(xiāng)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qū)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huán)境。
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
鄉(xiāng)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jié)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jié)的特點。
在當前迅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中。
鄉(xiāng)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xiāng)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
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
許多鄉(xiāng)土植物并不需要優(yōu)良的表土。
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并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yōu)質土中更長。
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墻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于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
鑒于以上所說的鄉(xiāng)土植物的優(yōu)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
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tài)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tǒng)一。
最后,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里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
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
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獲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huán)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tài)無處不在”這句話。
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愿望與生態(tài)的矛盾。
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xié)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fā)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tài),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
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篇六 城市規(guī)劃實習報告2200字
期末考試后,我們進行了近十天的城市認識實習,先后在了長沙和益陽兩大城市進行了認識.長沙我們主要認識了一下湖南大學的建筑系館、烈士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黃興路步行街、省政府和湘江沿江風光帶。益陽我們主要參觀了商業(yè)步行街、濱江風光帶、火車站和建材市場。
一、長沙篇
長沙,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轄長沙、望城、瀏陽、寧鄉(xiāng)4縣和東、南、西、北、郊5個區(qū),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湘江與瀏陽河??偯娣e12500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其中城區(qū)面積352平方公里,人口110萬。年平均氣溫為17攝氏度上下。
主要風景瀏覽區(qū)有岳麓山、桔子洲、天心閣、烈士公園、月亮島,主要名勝古跡和中國革命紀念地有馬王堆漢墓、岳麓書院、開福寺、陶侃寺、賈誼故居,'____湘區(qū)委員會舊址'清水塘、湖南自修大學舊址船山學社、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等。
因為在長沙只認識了短短三天時間,所以這里只對少數幾個地方進行介紹.
1.湖南大學建筑系館
湖南大學建筑系館總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地上五層地下一層!設計者為湖南大學建筑系主任魏春雨。
這個建筑表達了在湖南岳鹿山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設計者對建筑內涵、材料、功能、尤其是空間本質的關注!這可以算是一個現代建筑本土化的成功事例!
看過之后總體感覺不錯,視覺沖擊力很強。能在中國實現這樣的建筑真是難得。感覺整個體量的整和很老到,三個維度的穿插讓人眼花繚亂,但整體又很統(tǒng)一;花壇和建筑的配合很默契,可以感到建筑師不甘流于平淡的內心
2.湘江風光帶
營造了富有魅力的休閑場所強化湘江風光帶的休閑、觀光功能,各級依托東側主城區(qū),充分利用湘江、桔子洲等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休息、娛樂及觀賞的場所。2)塑造獨特和諧的濱水地區(qū)城市形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及人文資源,利用湘江水資源,營建親水空間,實現濱水地區(qū)多元化的城市職能。3)提供豐富自然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湘江風光帶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體現山水自然景觀和現代都市景觀的巧妙結合,強化山水自然景觀和營造都市氛圍,建構以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為主體的景觀空間體系及“帶狀公園”。
3.黃興南路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是長沙商業(yè)歷史變遷的見證. 黃興南路步行商業(yè)街北起司門口,南到南門口,全長838米,街面寬23-26米,包括近萬平方米的黃興廣場,商業(yè)總面積25萬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積15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是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文化及旅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場所。
步行商業(yè)街通過突出商業(yè)功能、體現古城風貌、展示湖湘文化、注入時代氣息,使其以一流的市容市貌、一流的燈飾裝潢、一流的街區(qū)文化、一流的服務質量、一流的管理水平成為長沙經濟繁榮的代表點、城市文明的形象點、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在商業(yè)發(fā)展中的交融點,整個步行商業(yè)街已經成為長沙城市形象新的標志性建筑群,黃興南路步行商業(yè)街已經成為全新概念的商業(yè)中心及旅游區(qū),并贏來了“三湘商業(yè)第一街”的美譽。
★問題★
▲湖大建筑系館
1.怎么沒有東向立面?
2.用水刷石難道業(yè)主和校方會答應??
3.效果圖東向好象還有一塊,加上后好象更加完整,但照片里好象沒有?
4.聽說魏的室內做得很有名氣,能否發(fā)幾張室內的作品來?
5.有些雨水管處理得不夠隱蔽。
6.整個室內空間會不會太暗?會不會因為過于注重造型而犧牲了室內的使用?
7.玻璃幕墻的感覺很差,和灰黃色水刷石不協(xié)調。
8.正立面的頂部構架的處理是否純粹為了造型還是有別的考慮?怎么后面的構架變成了涂料?
▲黃興路步行街
由于開發(fā),黃興南路上的古績早已灰飛煙滅,所有房子都是后來砌的,像樣一點的甚至還是這幾年建的.舊時風貌已蕩然無存。
▲湘江風光帶
衛(wèi)生狀況不容樂觀,告別是剛走下橋時,那一股尿酸味嚴重影響人們的第一印象。橫七豎八地躺著的一些周圍的居民,有點影響市容。
二、益陽篇
益陽市位于資水尾閭,洞庭湖南緣,是洞庭湖畔的一塊斑闌斐翠,是湘中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益陽市始秦建置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益陽市1994年3月撤署建地級市,現轄兩市(益陽、沅江)、三縣(南縣、桃江、安化)、六大農(漁)場,人口442萬,總面積12144平方公里。1994年市域國民生產總值達112.335億元,工業(yè)總產值138億元。市區(qū)建成區(qū)面積26.9km2,人口29.78萬萬人,人均用地90.5 km2。
★優(yōu)勢★
市區(qū)資江穿越而過,319國道、長益高速公路、石長鐵路、洛湛鐵路及省1802、1837、1831橫貫市區(qū),水陸交通十分發(fā)達。
1、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重心的轉移—我國未來經濟實現由東向中西部的重大推進和轉移,益陽做為湖南的三個沿江城市之一,必將受長江經濟帶和華南經濟圈的強大輻射再上新臺階。
2、省際經濟發(fā)展的重組—洞庭湖經濟圈、石長經濟帶的新開發(fā)在湖南省開放帶動戰(zhàn)略中將產生重大影響,成為新的增長點,而益陽將重塑地位與形象。
3、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的落戶—益陽市“__”至2023期間將有一大批國家和省際重點工程戶,如石長鐵路、洛湛鐵路、180萬千瓦火電廠、長益高速公路、益陽50萬伏省級輸變電中心、省九運會等的建設,將大大改善益陽的投資環(huán)境,大大增強益陽市區(qū)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總之,益陽市很可能成為湖南省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的競爭中首先實現崛起和騰飛,產生后發(fā)性效應,后來居上.
1、規(guī)模
益陽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分三期:①近期(ⅰ期)為1995-__年,規(guī)劃人口40萬,建設用地38平方公里,人均95m2;②遠期(ⅱ期)為1995-__年,規(guī)劃人口70萬,建設用地70平方公里,人均100m2;③遠景(ⅲ期)為__年以后規(guī)劃人口100萬,建設用地按100萬平方公里控制。益陽市規(guī)劃區(qū)控制范圍420平方公里。
篇七 城市認識實習報告1650字
城市認識實習報告
關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系統(tǒng)(體系)中文化娛樂的調研報告
指導教師:李勤
班 級:城規(guī)09-1
學 號:2101020911211
姓 名:張歆喆
日 期:____年-7-8
關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系統(tǒng)(體系)中文化娛樂的調研報告
摘要:分析北京三里屯背景、設計發(fā)展過程、使用情況等,探討、總結項目的經驗和設計方法,分析三里屯的酒吧文化、商業(yè)、辦公居住(soho),作為探討中國現代城市發(fā)展的實例參照。
關鍵詞:三里屯 酒吧文化 三里屯soho 三里屯village
正 文
北京三里屯是個很出名的地方。據說100多年前,它因“北京城墻外三里的屯兵處”而得名;建國后,這里被劃為“第二使館區(qū)”,駐有數十個國家的使館,其余主要是民居。改革開放后,這里的新元素當屬“酒吧”了。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短短10 年間,在3km 的范圍內,集中了北京市約70%的酒吧。比之北京市其他區(qū)域,它似乎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洋人聚集的區(qū)域,自然容易孕育發(fā)展他們喜愛的消費方式來。然而酒吧并不僅是提供一種消遣那么簡單,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這一區(qū)域,乃至這一城市的其他方面。三里屯區(qū)的“功能”原本很單純,一曰使館,二曰民宅,商業(yè)發(fā)展受到較強的限制;而酒吧街橫空出世誘發(fā)和帶動了其他零售、餐飲、娛樂等相關行業(yè),使商業(yè)的成分和比重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區(qū)域的功能、產業(yè)、經濟和城市發(fā)展模式。另外,越來越多的市民、訪客來到這里,催生了各種方式的交流活動,各類文化藝術也隨之興盛起來;本區(qū)域的原居民和使館人員的生活內容也大大豐富,社區(qū)的網絡、文化和人文精神得以增強。可以說,三里屯區(qū)不但發(fā)展了新型的“經濟圈”(商圈),也發(fā)展了新型的“社會圈”和“文化圈”。這一切,都是有形和無形的社會資產。另一方面,三里屯酒吧街主要是按市場需要發(fā)展起來的,難免缺乏引導、支持和規(guī)管,因而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漏洞。原先用來居住的房屋改造成營業(yè)性的酒吧,結構、空間、設施、交通等方面很多不能達到安全、舒適、合理、有效的程度(部分更有違章加建和改建之嫌);環(huán)境、衛(wèi)生、服務等條件差;設計水準也不高;整個區(qū)域也沒有統(tǒng)一、大范圍、實質性的整治、建設和管理。這些問題對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新世紀北京的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其中比較突出的變化是,“市區(qū)”范圍擴大,很多原來的城市邊緣外圍區(qū)域(如二、三環(huán)區(qū)域)成為新的“市區(qū)”。城市發(fā)展的新趨勢使商業(yè)發(fā)展的效益急速上升,導致在新一輪的發(fā)展中,商業(yè)開發(fā)的比重明顯增大。三里屯區(qū)域因其位置和原有條件的優(yōu)勢,也屬于新“市區(qū)”的熱點之一,要發(fā)展成新的商務區(qū)。于是各類發(fā)展項目紛至沓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開發(fā)熱潮。
1.來如風雨“village”
2003年,三里屯區(qū)的兩個地塊要進行總體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北京朝陽區(qū)三里屯路,占地5.2hm2。南面地塊靠近酒吧街;北面地塊靠近使館區(qū)。三里屯區(qū)要轉型為娛樂、零售、文化的綜合性城區(qū),本項目是實施這一轉型的第一階段。研究分析了這區(qū)域的歷史發(fā)展背景、現有情況和條件、將來的發(fā)展預測等,設計認為本項目不應僅建成單純的零售、娛樂商業(yè)綜合體,還要讓它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區(qū)域,從而獲得長遠的效益和發(fā)展。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 一是“人”的因素,即需要所有相關人士—發(fā)展商、商戶、訪客、公眾等最大限度地參與、投入和貢獻,使各種運作和活動持續(xù)興旺;二是“物”的因素,即環(huán)境、設施等應很好地服務于這些運作和活動。
2.現代化的三里屯soho
三里屯soho項目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工體北路南側,南三里屯路路西,是三里屯商業(yè)區(qū)核心地段的商業(yè)、辦公、居住綜合社區(qū)。由5個購物中心、9幢30層高的寫字樓和公寓樓組成,旱冰場、帶燈光的小河將5個購物中心串連起來,功能豐富,46萬平米的建筑讓這里就像一個濃縮了的城市景觀,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中三里屯soho將成為北京最聚人氣的戶外步行商業(yè)街區(qū)和休閑廣場。
篇八 2023年10月湖南城市規(guī)劃實習報告3050字
實習中,就是一邊學到很多東西一邊發(fā)現自身不足。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了一些實習報告范文,下面《湖南城市規(guī)劃實習報告范文》尤為精彩,參考。
期末考試后,我們進行了近十天的城市認識實習,先后在了長沙和益陽兩大城市進行了認識.長沙我們主要認識了一下湖南大學的建筑系館、烈士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黃興路步行街、省政府和湘江沿江風光帶。益陽我們主要參觀了商業(yè)步行街、濱江風光帶、火車站和建材市場。
一、長沙篇
長沙,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轄長沙、望城、瀏陽、寧鄉(xiāng)4縣和東、南、西、北、郊5個區(qū),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湘江與瀏陽河??偯娣e12500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其中城區(qū)面積352平方公里,人口110萬。年平均氣溫為17攝氏度上下。
主要風景瀏覽區(qū)有岳麓山、桔子洲、天心閣、烈士公園、月亮島,主要名勝古跡和中國革命紀念地有馬王堆漢墓、岳麓書院、開福寺、陶侃寺、賈誼故居,'____湘區(qū)委員會舊址'清水塘、湖南自修大學舊址船山學社、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等。
因為在長沙只認識了短短三天時間,所以這里只對少數幾個地方進行介紹.
湖南大學建筑系館
湖南大學建筑系館總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地上五層地下一層!設計者為湖南大學建筑系主任魏春雨。
這個建筑表達了在湖南岳鹿山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設計者對建筑內涵、材料、功能、尤其是空間本質的關注!這可以算是一個現代建筑本土化的成功事例!
看過之后總體感覺不錯,視覺沖擊力很強。能在中國實現這樣的建筑真是難得。感覺整個體量的整和很老到,三個維度的穿插讓人眼花繚亂,但整體又很統(tǒng)一;花壇和建筑的配合很默契,可以感到建筑師不甘流于平淡的內心
2.湘江風光帶
營造了富有魅力的休閑場所強化湘江風光帶的休閑、觀光功能,各級依托東側主城區(qū),充分利用湘江、桔子洲等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休息、娛樂及觀賞的最佳場所。2)塑造獨特和諧的濱水地區(qū)城市形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及人文資源,利用湘江水資源,營建親水空間,實現濱水地區(qū)多元化的城市職能。3)提供豐富自然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湘江風光帶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體現山水自然景觀和現代都市景觀的巧妙結合,強化山水自然景觀和營造都市氛圍,建構以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為主體的景觀空間體系及“帶狀公園”。
3.黃興南路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是長沙商業(yè)歷史變遷的最好見證. 黃興南路步行商業(yè)街北起司門口,南到南門口,全長838米,街面寬23-26米,包括近萬平方米的黃興廣場,商業(yè)總面積25萬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積15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是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文化及旅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場所。
步行商業(yè)街通過突出商業(yè)功能、體現古城風貌、展示湖湘文化、注入時代氣息,使其以一流的市容市貌、一流的燈飾裝潢、一流的街區(qū)文化、一流的服務質量、一流的管理水平成為長沙經濟繁榮的代表點、城市文明的形象點、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在商業(yè)發(fā)展中的交融點,整個步行商業(yè)街已經成為長沙城市形象新的標志性建筑群,黃興南路步行商業(yè)街已經成為全新概念的商業(yè)中心及旅游區(qū),并贏來了“三湘商業(yè)第一街”的美譽。
★問題★
▲湖大建筑系館
怎么沒有東向立面?
2.用水刷石難道業(yè)主和校方會答應
3.效果圖東向好象還有一塊,加上后好象更加完整,但照片里好象沒有?
4.聽說魏的室內做得很有名氣,能否發(fā)幾張室內的作品來?
5.有些雨水管處理得不夠隱蔽。
6.整個室內空間會不會太暗?會不會因為過于注重造型而犧牲了室內的使用?
7.玻璃幕墻的感覺很差,和灰黃色水刷石不協(xié)調。
8.正立面的頂部構架的處理是否純粹為了造型還是有別的考慮?怎么后面的構架變成了涂料?
▲黃興路步行街
由于開發(fā),黃興南路上的古績早已灰飛煙滅,所有房子都是后來砌的,像樣一點的甚至還是這幾年建的.舊時風貌已蕩然無存。
▲湘江風光帶
衛(wèi)生狀況不容樂觀,告別是剛走下橋時,那一股尿酸味嚴重影響人們的第一印象。橫七豎八地躺著的一些周圍的居民,有點影響市容。
二、益陽篇
益陽市位于資水尾閭,洞庭湖南緣,是洞庭湖畔的一塊斑闌斐翠,是湘中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益陽市始秦建置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益陽市1994年3月撤署建地級市,現轄兩市(益陽、沅江)、三縣(南縣、桃江、安化)、六大農(漁)場,人口442萬,總面積12144平方公里。1994年市域國民生產總值達112.335億元,工業(yè)總產值138億元。市區(qū)建成區(qū)面積26.9km2,人口29.78萬萬人,人均用地90.5 km2。
★優(yōu)勢★
市區(qū)資江穿越而過,319國道、長益高速公路、石長鐵路、洛湛鐵路及省1802、1837、1831橫貫市區(qū),水陸交通十分發(fā)達。
1、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重心的轉移—我國未來經濟實現由東向中西部的重大推進和轉移,益陽做為湖南的三個沿江城市之一,必將受長江經濟帶和華南經濟圈的強大輻射再上新臺階。
2、省際經濟發(fā)展的重組—洞庭湖經濟圈、石長經濟帶的新開發(fā)在湖南省開放帶動戰(zhàn)略中將產生重大影響,成為新的增長點,而益陽將重塑地位與形象。
3、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的落戶—益陽市“__”至2023期間將有一大批國家和省際重點工程戶,如石長鐵路、洛湛鐵路、180萬千瓦火電廠、長益高速公路、益陽50萬伏省級輸變電中心、省九運會等的建設,將大大改善益陽的投資環(huán)境,大大增強益陽市區(qū)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總之,益陽市很可能成為湖南省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的競爭中首先實現崛起和騰飛,產生后發(fā)性效應,后來居上.
1、規(guī)模
益陽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分三期:①近期(ⅰ期)為1995-__年,規(guī)劃人口40萬,建設用地38平方公里,人均95m2;②遠期(ⅱ期)為1995-__年,規(guī)劃人口70萬,建設用地70平方公里,人均100m2;③遠景(ⅲ期)為__年以后規(guī)劃人口100萬,建設用地按100萬平方公里控制。益陽市規(guī)劃區(qū)控制范圍420平方公里。
以下內容是由管理范文網精心為您收集的,如您覺得內容對您有幫助,請按ctrl+d收藏此網頁,以便您下次的查找。謝謝。一.實習目的:1.聯系水準儀的安置、整平、瞄準與讀書和怎樣測定地面兩點間的高程;2.掌握經緯儀對中,整平,瞄準與讀書等...
月22日,我正式以一名暑假工的身份,被分配到工廠生產部的精平裝科做臺面工作。所謂臺面工作,就是對書籍的簡單加工裝飾,使書籍成為精品書。因此,這個部門的工作比較重要,產品的質量關系到公司的聲譽。
時光飛逝,轉眼間門診實習生活馬上就要結束了,回想這兩個月的點點滴滴,收獲真的很大.我想在這即將離開的時候應該寫點什么留作回憶吧!從一開始得知要到門診實習時,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在門診沒有什么可學的,就是每天測體溫,然而一個多月...
來我們公司也有一段時間了,在__年即將結束的時候總結一下這段時間的經驗和不足,以供__年改正。首先,要感謝張總給了我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
一、對崗位實踐過程的認識年五月我到中國聯通衡鋼一廳做客服,剛開始我想應該和老師講的差不了多少吧!當我做了一兩天的時間后才發(fā)現原來這一切并不簡單,進入社會對我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不得不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就業(yè)的壓力。
我病區(qū)作為醫(yī)院的重點科室,率先參加了的活動優(yōu)質護理示范病房, 6月護士長向全科護士發(fā)出了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活動倡議書并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作為一名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我們在大學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并且尤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實踐,不僅是學習,的是體驗生活,在實踐開始之前我就想:這次去實踐,我不僅是去學習實踐,更重要的是去觀察那些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人們,不論是老師、...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系起來。
篇九 城市生態(tài)實習報告匯報6000字
城市生態(tài)實習報告匯報范文
一、實習概況
1. 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游客的交流,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真正需求。
2. 實習路線及內容:20__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fā),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后,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 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系起來,發(fā)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jié)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 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于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么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后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墻角,路邊都長著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里好,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huán)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qū)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了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后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qū)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么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fā)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里雖說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里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里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qū),兒童區(qū)和老年人健身區(qū),區(qū)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qū)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qū)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fā)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yǎng)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后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游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采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里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fā)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tǒng),這種濱水系統(tǒng),凈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huán)境,還可以造福環(huán)境。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tài)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qū)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圍帳很高,無法看到里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fā)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huán)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 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huán)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huán)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huán)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yōu)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huán)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huán)境生態(tài)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huán)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
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里呢?
2. 關于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后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征,發(fā)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于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干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發(fā)達,耐干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qū)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堿,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干某一區(qū)段樹皮進行全部環(huán)剝,只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后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huán)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干。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后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huán)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huán)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堿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yǎng)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jié)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鉆,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于設計者不了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xiāng)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xiāng)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霸卩l(xiāng)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于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保╳illiam robinson)。應用鄉(xiāng)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qū)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huán)境。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xiāng)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jié)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jié)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中。鄉(xiāng)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xiāng)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xiāng)土植物并不需要優(yōu)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并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yōu)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墻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于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鑒于以上所說的鄉(xiāng)土植物的優(yōu)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tài)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tǒng)一。
最后,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里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獲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huán)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tài)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愿望與生態(tài)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xié)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fā)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tài),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五、資料來源及參考資料
篇十 3200字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實習報告2200字
3200字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實習報告范文
一、實習目的與要求:
聯系課堂所學知識,重點觀察與專業(yè)所學相關的方面,例如古城開發(fā)與保護、道路與交通問題、建筑風格等,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更加深刻地認識和學習掌握知識,最終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二、實習時間
____年.03.05—____年.03.09
三、實習地點
陜西省西安市
四、實習內容
一、 行程:
3月6日:臨潼區(qū):秦兵馬俑博物院、秦陵地宮
3月7日:大雁塔北廣場、大唐不夜城、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唐、大唐芙蓉園
3月8日:明城墻 、西安博物院、鐘鼓樓廣場。
其余車程不計。
二、 實習經歷與感悟: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和國務院最早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勝地。如今的西安是中國七大區(qū)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制造基地。____年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qū)規(guī)劃》將西安確定為“全國歷史文化基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兵馬俑博物院、秦陵地宮: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fā)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從風水學上來說,之所以要將陵址選址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于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可以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
秦代“依山環(huán)水”的造陵觀念對后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huán)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后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秦陵工程的設計者不僅在墓地的選擇方面表現了獨特的遠見卓識,而且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也是頗具匠心。
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內城中部發(fā)現一道東西向夾墻,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它是整個陵園的核心。陵園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側,陵園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東西兩側。形成了以地宮和封冢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規(guī)范的帝王陵園。
西安明城墻:
朱元璋以本文由實習報告收集整理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明代擴建后的西安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墻之外,頂與城墻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墻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游覽西安古城墻,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zhàn)爭、城市建設及建筑藝術都很有意義。
可以看得出來,西安市在建設過程當中是盡了很大努力來保護明城墻的,不管是開發(fā)修繕,還是周邊建設,都盡量做到風格統(tǒng)一,以古式風格的建筑作為文物古跡保護緩沖。
關于西安的道路交通:
“堵城”西安,聽這個名號我們就能知道,西安的交通狀況必然堪憂。在西安實習的這段時間里,我也對這一點深有感觸。
近年來,雖然西安市城市道路建設、改造日新月異,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服務水平。城市道路面積以較大速度增長,但仍遠遠落后于車輛的增長速度。隨著城市用地規(guī)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長,機動化交通的快速發(fā)展,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進一步加劇,交通狀況日益惡化。同時像我們這樣外來游客的增加,特別是在黃金周期間由于旅游景點的道路設施不完善,存在行車難、停車難等問題,也給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與城市交通直接相關的原因有:1.機動車輛迅速增長,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尖銳;2.人口十分密集;3.公共交通發(fā)展滯后,個體交通發(fā)展迅速;4.城市形態(tài)與交通的發(fā)展不協(xié)調;5.交通主流向缺乏快速、便捷的道路,現有主干道阻塞點多;6.交通流混雜,相互干擾嚴重;7.交通管理落后;8.靜態(tài)交通設施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9.在城市總體布局規(guī)劃、土地開發(fā)和交通資源可能提供的資源配置之間存在脫節(jié)的問題,城市規(guī)劃和交通規(guī)劃之間的銜接問題,解決得不是很好;10.對行人交通缺乏足夠的重視。
深層次的原因還有: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系統(tǒng)分幾個獨立部門進行管理,相互之間沒有協(xié)調機構,削弱了系統(tǒng)的整體性,不利于解決城市交通的諸多矛盾;政府部門在確定交通研究項目,交通投資方案時,有時不以交通需求為出發(fā)點,致使交通矛盾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西安市整個城市的節(jié)奏緩慢、效
篇十一 城市生態(tài)課第一次實習報告6400字
目錄:
1實習概況
2實習記錄
3分析與討論
4實習心得
5參考書目
6對實習的建議
1實習概況:
1.1 實習目的:
增進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增強對城市的感性認識,發(fā)現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將課本中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1.2 實習時間以及內容:
時間:__年4月5日
路線:從北大地學樓出發(fā),沿著燕南園,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到蔚秀園,穿過承澤園到海淀公園,經六郎莊,直至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到萬壽山北坡。
沿途觀察當地的建筑,植被,動物,土地以及人的活動,并向遇到的人展開一些調查,獲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1.3 實習效果和教訓:
1.3.1實習效果:
總結實習的所得,實習的主要目的都達到了。這次實習使我對于城市中人與環(huán)境,與其他生物的關系有了感性的更進一步的認識,并因此使得自己以后思考問題能站在一個更為全面的角度 。
1.3.2實習教訓:
但由于是第一次實習,實習經驗還不是很足,特別是到了頤和園后,由于頤和園的秀麗風光并且有些累了,有些放松,所以遺漏了許多細節(jié),使得這次實習并不是很圓滿。同時這個教訓也應該謹記,爭取在下次實習時能做得更好!
2 實習記錄
本部分將以路線和我所見所聞為線索,詳細的概括在實習中所見到的各個方面。
2.1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的“世外桃源”,我們去時正好是在春天“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時候,燕南園一片綠色。其中的樓房大都建于50年代,帶有西方建筑的風格。在一個垃圾周圍,我們看到了一種叫做車前草的耐踐踏的植物。在燕南園里我還看到了一片在這嘈雜的城市中難以見到的一片綠地,里面自然生長著的植物,說得出名的說不出得名的大概有十多種,這與我們在公園中所見到的人工的單一的草坪是截然不同的。而在這綠地中我還同時看到了蚯蚓糞。在園中,我訪問了一位正在修剪樹枝的女士。當問及對住在燕南園的感受時,她的語氣充滿了自豪,她說到:“這么好的地方,有這么多的古樹,這么多的植物,有時候還有許多小鳥,在哪找的到?!”同時她還表示在燕南與別墅中,她愿意選擇燕南。也許別墅中也會有樹,然而她認為那里的環(huán)境過于人工化遠不及燕南的自然環(huán)境舒服。在離開燕南的時候,我回頭看到這處于一片碧綠的樓房中有些的墻壁上爬滿了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與這古香古色的建筑形成了對照,給人以一種古樸之感,這的確是一個“世外桃源”!
2.2 靜園及其附近:
靜園的草還帶有些黃色,靜園原來是一片蘋果園,因為修蓋新圖書館而將這蘋果園該成現在的樣子,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靜園中的人并不多,不大的靜園反而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靜園后面的園子到是已經呈現出一片綠色,高大的雪松形成一片綠蔭,給人一種與靜園不同的感覺。然而很遺憾的是,由于是人工草坪所以不許踐踏。在南北閣的屋檐下,我們發(fā)現了小鳥以及它們所筑造的窩。
2.3 未名湖及其附近:
從靜園出來,我們沿著小山坡間的路到未名湖。這條路很安靜,偶爾可以看到一兩個人在這靜謐的山坡上大樹下看書。未名湖邊的柳樹已經發(fā)芽,隨風飄舞,給人以“楊柳依依”之美感。粉紅的桃樹也已經開花,夾雜于萬綠之中。在未名湖旁,老師帶我們去看了在翻尾石魚旁邊的一塊小沙灘,沙灘上有著許多小草,中間有一條路。這個沙灘與翻尾石魚連成一體,是未名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老師告訴我們小沙灘上原有一塊介紹翻尾石魚的碑,是后來才移到沙灘前面。
2.4 蔚秀園:
我們從西門出直接進入蔚秀園。進入蔚秀園,我看到的是有些蕭條的景色,還有一個充滿臟水的河,河邊有些野草。在這小河旁邊,我訪問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告訴我,她還是喜歡住在這里面,雖然水很臭。在臭河的一邊,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然的小山包,上面有一個亭子。走上小山包,便看到了一幅在城市中及其難見到的畫面,一群老太太在剪野菜,還有兩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亭子中是一對情侶在看書。此時大概已經9點半,太陽已經有些大了,然而,由于山包上的大樹遮擋了陽光,使得這里成為了一個極好的乘涼之地。那兩個小男孩告訴我,他們覺得挖野菜挺好玩的,覺得住在這里面有這么一個其他地方沒有的小山包,他們玩的東西玩的花樣比其他人更為豐富。當我走近這些老太太時,卻詫異地發(fā)現她們竟然是將這些野菜連根拔起,而她們并不認為這會對這小山包造成破壞。而矛盾的是,這些老太太告訴我們她們都很喜歡這個天然的而非人工的小山。
2.5 萬泉文化公園:
進入萬泉文化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型兒童游樂場以及其后的一片草地。因為是周末,玩的小朋友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在草地上玩。一對帶著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經常帶他們的孩子來這玩,因為這視野開闊,空間大,空氣新鮮,而他們更為喜歡帶孩子在草地上玩,因為游樂場的器械容易使孩子摔傷,而他們的孩子也更喜歡在草地上玩。但讓他們不滿意的是,廣場中的樹太少了,亭子也很少,在夏天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乘涼的地方。告別了快樂的一家子,我卻發(fā)現在離他們不遠處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請勿踐踏”四個大字。
接著,我到了公園的廣場。從上向下望,廣場并非很大,有著不少人在廣場中滑冰。廣場中央有一個噴水池但并不噴水。在廣場的左邊,設計師們刻意擱置了一些橫放或者豎放的大石柱,讓我覺得有些冷峻,石柱上坐著一些老人,其中有的用書遮擋著太陽。在廣場的周邊,等距放置著一些美觀的圓球,廣場的外圍有著一弧形的比廣場地面略低的“河道”,但其中并沒有水。我訪問了一對坐在廣場右邊的老年夫婦,他們覺得這個廣場樹太少,以致于沒有一個乘涼納蔭的地方。在提及有人在草地上玩耍時他們認為那些在草地上玩耍的人素質太低,既然已經是不允許了,就不應該這樣做;這種不遵守公共道德,應該給予指責。這個回答讓我感到很驚訝。
2.6 到頤和園的途中:
途中,我看到的是一幅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景象。這里的建筑沒有了城市的現代化和整潔,有些凌亂,骯臟,帶有些鄉(xiāng)土氣息,應該是處于城鄉(xiāng)過度帶。同時還看到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老師告訴我們這里原來是著名的京西稻區(qū)。后來因為北京缺水,而農業(yè)又是耗水最大的用戶,所以將農田除去了,而代之以正在建設的綠化隔離帶。
2.7頤和園:
在頤和園南如意門前,昆玉河的兩旁是用水泥鑄成的堤壩,看起來很干凈,然而卻沒有了河流的彎曲美和自然美。在橋上,我們訪問了一對中年夫婦,他們告訴我原來昆玉河的兩岸是自然的河堤,但是由于沒人管理,很臟,而現在好多了,如果以前也有人管理的話,也如現在一樣干凈的話,他們還是更喜歡以前自然的河堤,有著自然美,不象現在顯的有些生硬。
頤和園中有條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建的。在西堤旁的湖中,我看到湖水有些兒臟,似乎是被污染了。然而走近一看,才發(fā)現,那不是污染物,而是湖旁大樹落下的枯枝敗葉堆積而成。這枯枝敗葉,對怎個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能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呢?這樣堆積究竟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呢?
順著西堤向前走,在老師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昆明湖旁的濕地,據老師講解,這片濕地是有蘆葦和茭白所構成,生物產量很高,對凈化水質起著關鍵的作用。濕地是否還有其他的作用呢?
最后的一站是萬壽山。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幾百年前的保持水土的工程。這兒的山并非如其他一般呈一坡狀,而是一層一層的呈階梯狀,感覺有點象梯田。這樣做加強了雨水下滲,減緩了沙下流的速度,從而使得山坡上的水土得以有效的保持。在山的另一邊,我們看到了側柏。側柏適應于堿性環(huán)境,耐干旱,能夠自己生長無須人工管理,然而現在由于人工的干預,已經使的它的生長受到影響。
3 討論與分析:
本部分將對2中所描述的情況和提出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1 人對自然的需求: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動物有著一種親近自然的本性,這些自然環(huán)境帶給人的愉悅之情是那些人工環(huán)境所不能替代的。環(huán)境心理學家們認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體驗可以減輕人們的精神壓力,產生一種美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體驗”(1),因此在2.1部分對燕南園的采訪中,如我們所料,被采訪的女士對燕南園感到很滿意。而作為修建于50年代的燕南園,生活條件并不如條件極為現代化的公寓,有如此大的魅力也正是因為燕南園有著極其好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讓人心曠神怡的綠色,和悅耳的鳥鳴。而同樣在萬泉河文化公園,喜愛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也正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天性,因為這自然的綠對人所產生的吸引力。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公園竟然剝奪的孩子的這種權利,在草地上打出了“請勿踐踏”的牌子。2.2中的靜園后的草地也是不許踐踏的.也許,設計師們是出于保護植物的目的,才這樣做的。然而,試問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是否又考慮到了人對自然的需求呢?是否想到了公園的建造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而不是僅僅追求美觀,追求表層上的綠。對于人而言,真正意義上的綠是我們可以親近的綠,而不是那可望不可即的綠。對于保護植物和滿足人對綠的需求上的矛盾,這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完全可以用耐踐踏的植物來替代這種嬌氣的植物,如車前草。同時,我發(fā)現當我們在向自然親近時,所受到的阻力不僅僅是設計師們的設計失誤,還有來自人們觀念的僵化以及人們錯誤思想的指導使得他們行為對環(huán)境所產生的破壞。2.5中最后的采訪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人似乎早已經忘卻了人親近自然的本性,似乎已經麻木。由于社會長期的誤導,在他們看來,這種本無可厚非的很美好的天性反而成了素質低下的表現,是應該收到譴責的。而在他們心里,這種天性已經泯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然而更可悲的是,孩子們的這種天性也將被這種觀念所扼殺。而在2.4中連根一起將野菜拔起的老太太們親近了自然,卻在以著另一種方式破壞著她們所喜歡的自然環(huán)境而全然不知,也許當她們發(fā)現的時候,她們再也沒了這片可親近的自然環(huán)境了,這不也是一種可悲嗎?!所以,經過這次實習,我認為要讓我們能與自然更近,除了設計的改進,還應該轉變人的觀念,應該讓人們知道什么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自然的親近),什么是應該先考慮的(合理的人性的滿足),什么是我們該做的?(采取合理的方式保護我們親近的自然)。
3.2 萬泉河廣場:
“要使我們的城市廣場句要意義,必須重新認識城市廣場是‘人性場所’”。(2)從被訪問人的回答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廣場設計的并不是很成功,因為它忽略了一點:人。盡管看上去廣場很漂亮,但置身其中特別是夏天,并不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因為廣場的周圍并沒有給游人提供庇蔭的大樹和坐的地方,只有一些冰冷的石凳和一些設計師們認為具有藝術效果的同樣冰冷的石柱。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個廣場是“非人性的廣場,缺乏對普通人的關懷”(3)。其次,廣場中的噴水池幾乎是不怎么用的,那么也就是這個噴水池只是為了特殊的幾天來裝點門面而用,這樣豈不是對資源的浪費?再者,這樣的廣場是存在著安全隱患的。溜冰的孩子如不小心碰到周邊的石球是很容易受傷的,而喜歡到處亂跑的小孩也許一不注意就會不小心在鋪設的“河道”與廣場的交接處踩空從而受傷。而這些也正表明了我們的設計師在設計廣場時還是主要以美觀排場為標準,而對人的關懷反成了其次甚至不在考慮之范圍!我認為應該在這個廣場其周圍種上大樹,并給游人提供舒服的坐椅。至于噴水池和石球石柱,我認為應該做一個適當的改造,使得這些隱患能消失。
3.3 水(河):
“每個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與其所在地的水系緊密相關?!保?)北京是一個缺水的城市,然而,在實習中,我卻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水體的污染。在蔚秀園中的臭水不僅影響了那里的環(huán)境,更給周圍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威脅,在被采訪的人中,沒有一個人不對此感到不滿和無奈。在去頤和園的途中,我看到了流著污水的萬泉河。在頤和園門前,我看到了修了水泥堤壩的昆玉河.對于前面兩個問題,我們經常接觸,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而最后一個,在采訪時,原來以為這樣做只是會造成視覺上的不舒適,然而回來后,查書,發(fā)現這樣做的危害遠遠不止于此.原來自然的河堤,與水系形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那里棲息著許多動物,生長著許多植物,它們不僅僅使得讓我們感受到了生物的多樣性,而且還對水的自凈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當水泥護堤建成后,這一切都遭到了破壞.水系的自凈能力下降,污染加劇.(4) 知道了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方面,我們在大聲吶喊著保護環(huán)境,另一方面我們又在破壞著它,而可悲的是,我們有時卻不知道自己是在破壞反而以為是在”保護” . 看來,我們保護環(huán)境不能是盲目而為, 應該去除那種盲目自大,不信科學自以為是的心理,應該采用科學的方法,否則只能是加劇其惡化!
3.4 濕地:
《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是: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狹義的定義通常把濕地視為生態(tài)交錯帶;是陸地和水域之間的過渡區(qū)域,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特征植物得以生長。我們在頤和園看到的濕地應該正是這種陸地和水域之間的過度區(qū)域。濕地的功能除了對水質的凈化起著關鍵作用外,還有有著以下功能:滯留營養(yǎng)物和沉積物,防止自然力的破壞(保護海岸線,防風,排除有毒物),流量調節(jié),防止鹽水的入侵。如果能夠合理的運用濕地的這些功能,而不是去破壞它,因地制宜,那么濕地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同時很重要的是,世界上的許多濕地還是許多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如位于喜馬拉雅山山腳的蓬濕地現已變成了鳥的世界,并仍有大量鳥群不斷飛來,將此地視為遠離污染的純凈天堂。而對于城市,一個人工痕跡很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濕地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在我的周記六中曾提到的上海江灣濕地是上海最后一塊自然濕地,現在卻面臨著被房地產開發(fā)的境地!很慶幸的是,頤和園的濕地還未受到開發(fā)商的威脅。
3.5 一些未找到答案的問題:
3.5.1 問題一:在2.8中提到的湖中的枯枝敗葉的問題,試圖去找找資料,然而卻沒找到。只是看到在森林系統(tǒng)中,森林及野生植物每年增加的有機物質,連同枯枝敗葉,厚厚地蓋著林地,腐爛以后成為優(yōu)質肥料,呈現最好的水土保持,形成林地內有大量蓄水。我認為在湖泊中也同理,枯枝敗葉被微生物分解腐爛后成為優(yōu)質肥料,能夠給湖里的生物提供養(yǎng)料,同時也為大樹本身提供養(yǎng)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級消費者及生產者處于一個自己自足的狀態(tài),完全不需要人為活動的介入。如果我們認為枯枝敗葉污染了湖水,而將其處理的話,反而會影響生態(tài)平衡,導致湖水環(huán)境的惡化。但,是否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矛盾:如果不加管理的話,枯枝敗葉過多將會造成湖水的富營養(yǎng)化從而破壞湖水的生態(tài)?
3.5.2 問題二:對于途中所看到綠化隔離帶,它是以京郊稻田為代價的。那么就生態(tài)價值而言,這樣做是否可???
4 實習心得:
這次實習給我的收獲確實不小。古人云: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原來在課本上在電視中看到的各種不合理的現象總覺得似乎離自己很遠,然而在走出了象牙塔后,才發(fā)現原來這些不合理離自己是如此的近,是如此的嚴重。我們已經感知到了環(huán)境的惡化,也知道環(huán)境的惡化會對人類本身造成巨大的威脅,然而我們仍然有著很多急功近利的人,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去破壞那根本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生態(tài)平衡。同時,我們也有很多盲目的人,他們本著保護環(huán)境的心理想去做一些切實的事情,然而卻由于知識的缺乏,思想上的盲目自大,往往是南轅北轍,不僅沒有保護環(huán)境反而由于他們的保護心切使得環(huán)境的惡化大大加劇。而事實上往往,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它自己的調節(jié)方式,根本毋需我們的看似“好心”的多此一舉。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像魯迅先生那樣“搖旗吶喊”,以喚起國民的環(huán)保意識,同時,我們還應該向國人大力宣傳科學知識,我們要樹立的不僅僅是環(huán)境危機意識還更應該是正確的科學的環(huán)保意識!
同時在這次實習中,我也發(fā)現了不少亮點。首先讓我耳目一新的是燕南園中那自然淳樸的居住環(huán)境。相信這種環(huán)境應該正是我們所追求的,而其中生態(tài)與人的協(xié)調,我想也是值得我們所借鑒的。其次便是自然環(huán)境中各種生物(如垃圾堆前的車前草,還有在去往頤和園途中所看到的灰藜)對不同環(huán)境的適應性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彩!
5參考文獻:
篇十二 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實習報告6000字
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實習報告
李韻然00213031
200_.4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游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03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fā),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后,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系起來,發(fā)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jié)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于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么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后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墻角,路邊都長著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里好,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huán)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qū)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了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后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qū)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么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fā)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
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這里雖說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里玩,有總比沒有要好。
我觀察到,這里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
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qū),兒童區(qū)和老年人健身區(qū),區(qū)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qū)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qū)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fā)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yǎng)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后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游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采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里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fā)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tǒng),這種濱水系統(tǒng),凈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huán)境,還可以造福環(huán)境。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tài)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qū)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圍帳很高,無法看到里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fā)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
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huán)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huán)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huán)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huán)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yōu)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huán)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huán)境生態(tài)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huán)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里呢?
2.關于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后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征,發(fā)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于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干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發(fā)達,耐干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qū)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堿,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干某一區(qū)段樹皮進行全部環(huán)剝,只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后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huán)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干。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后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huán)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huán)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堿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yǎng)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jié)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鉆,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于設計者不了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xiāng)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xiāng)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xiāng)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于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應用鄉(xiāng)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qū)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huán)境。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xiāng)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jié)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jié)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中。鄉(xiāng)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xiāng)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xiāng)土植物并不需要優(yōu)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并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yōu)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墻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于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鑒于以上所說的鄉(xiāng)土植物的優(yōu)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tài)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tǒng)一。
最后,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里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四、收獲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huán)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tài)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愿望與生態(tài)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xié)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fā)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tài),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
五、資料來源及參考資料
①《環(huán)境心理學》俞國良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十三 3600字城市生態(tài)學實習報告1750字
3600字城市生態(tài)學實習報告范文
前言:校園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通過校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調查分析,理解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的復雜性及各生態(tài)各要素之間相互的影響和可協(xié)調性。通過校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要素的調查情況,來分析、反映校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及各生態(tài)要素之間相互的影響,從而理解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校園里的老師,學生交流,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真正需求,并營造一個適宜廣大城院學子與職工學習與生活的環(huán)境。
二、實習時間:
____年6月3日到____年6月8日
三、實習地點:
四、實習單位和部門:
本文由實習報告收集整理
五、實習內容:
(一) 調查項目
1、校園概況:占地面積、綠地面積、綠化面積、湖面面積、建筑面積。
2、自然要素:校園綠化質量、植被質量、空氣質量、水體質量、 噪聲環(huán)境質量情況照明質量等。
3、工作分配:蔡晃耀(組長),主要負責分配各組員的工作和配合各個部分工作。
陳俊安、廖勁修:主要負責城市學院自然要素的實況調查。
李曉雯、陳健新:主要負責城市學院自然質量調查,包括實況調查、問卷調查;
蔡晃耀、蔡曉文:主要負責資料的整理,同時配合各個部分的工作。
(二)調查表格、數據統(tǒng)計
表1 城市學院校園自然要素調查表
校區(qū)組成 學生宿舍區(qū) 教學區(qū) 辦公區(qū) 教工宿舍區(qū)
占地面積 120畝 40畝 75畝 30畝
綠地面積 450㎡ 90㎡ 30㎡ 90㎡
綠化樹種 2種 4種 2種 3種
湖面面積 0畝 8畝 0畝 0畝
建筑面積 10.2萬㎡ 18.2萬㎡ 5.1萬㎡ 3.8萬㎡
表2 城市學院校園自然要素質量問卷表
要素 調查對象 質量滿意程度 原因
很滿意 一般滿意 不滿意
綠化質量 學生 10 57 34 綠色植物凈化空氣的效果不明顯。
教師 6 7 1 生態(tài)區(qū)沒有完全建成,植被沒有成熟。
空氣質量 學生 1 28 72 由于周邊的工廠排放廢氣或者下雨天下水道發(fā)出的異味
教師 1 10 3 校園出現灰蒙蒙的現象,霧氣經久不散。
水體質量 學生 0 45 56 宿舍用水有時會強烈的消毒水味道
教師 2 8 4 自來水偶爾出現混濁現象
噪聲環(huán)境質量 學生 6 73 22 隔音效果不好,課室或宿舍外有人喧鬧就很吵
教師 2 10 2 搞活動時,外面比較熱鬧
墻體質量 學生 1 64 36 隔音不好,墻體滲水嚴重,還出現墻灰脫落現象
教師 2 10 2 隔音不好
照明質量 學生 20 63 18 湖邊晚上燈光光線不好
教師 10 3 1 部分路燈壞了,沒有人及時修理
(三)關于調查對象
男:
48人 女:
67人 學生:101人 教師:14人 總計:115人
(四)結果分析
4.1學校簡況
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新校區(qū)位于寮步鎮(zhèn)西側,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小坑村范圍。新校區(qū)選址占地面積81.88公頃(1228畝),其中建設用地總面積53.33公頃(800畝),是____年東莞市重點項目之一。
規(guī)劃提出,新校區(qū)計劃招生總規(guī)模為2萬人,建筑面積約66.3萬平方米,容積率0.81,整個校園分為兩期進行建設,其中一期(首期)建設規(guī)模為33.33 公頃(500畝),學生規(guī)模擴大至1萬人,建筑面積約41.3萬平方米,容積率1.24,二期建設用地面積為20公頃(300畝),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 米,容積率為1.25,建筑限高40米。
4.2綠化質量
現狀:綠化面積428畝,主要樹種有36種,主要分布在中心湖、生態(tài)園。
主要樹種有荔枝樹、劍麻、合歡樹、木芙蓉、棕櫚、廣玉蘭、紫葉李、懸鈴木、紫薇、桂花、月季、水杉、墨竹、側柏、構樹、南天竺、木槿花、紅楓、馬褂樹、刺柏、鳳尾蘭、泡桐、灑金柏、紅葉石楠、珊瑚樹、白玉蘭、重陽木、淡竹等36種。
調查情況:如右側的餅狀圖,從調研結果了解到,有70%人對校園綠化質量表示滿意,其中很滿意的占14%,有30%表示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維護和植物種類少,綠色植物凈化空氣的效果不明顯。
我的建議:從調查結果看有70%的人對校園綠化質量表示滿意,說明我校的綠化質量還是不錯的,要是如果再加強維護,使植物茁壯成長就更好了。
4.3空氣質量
校園空氣質量很一般,經調查2﹪的人群對空氣質量很滿意;
33﹪為一般滿意;65%表示不滿意??偟膩碚f,我校的空氣質量能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對于城市學院的空氣質量,領導們必須得重視,采取措施,改善我們的空氣質量,提高我們的滿意度才是良策。而對于不滿意的人群,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空氣塵土多、有氣味,由于周邊的工廠排放廢氣或者下雨天下水道發(fā)出的異味;部分老師認為校園出現灰蒙蒙的現象,霧氣經久不散。
我的建議: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城院附近工廠的監(jiān)督,同時這些工廠也應
篇十四 城市實習報告成都6600字
一、 實習的目的及意義
進行畢業(yè)實習是長安大學對土木工程專業(yè)制定的培養(yǎng)方案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大四下學期的這次畢業(yè)實習,旨在開拓我們的眼界、增加我們對外圍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準確的定位我們作為一名土木學生將來所要進行的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和接觸的事物,不至于在只是一味的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情況下貿然畢業(yè),從而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暴露出這樣或者那樣因為眼界淺薄而帶來的問題。也許這次為期十天的畢業(yè)實習并不能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最起碼給了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怎樣去處理的思路。并且通過這些天的參觀實習和跟帶隊老師的接觸,我們不僅見識了工地的環(huán)境,更加接觸到了很多高、大、上的建筑實例,這在開闊眼界的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增加了我作為一名將要畢業(yè)的土木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了我更加努力的去刻苦學習、完善自我。這不管是對我本科畢業(yè)之后的繼續(xù)學習或者今后參加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 實習的行程安排
實習時間:20__年3月31日——20__年4月10日
實習日程:3月31日 在西安乘火車去成都
4月1日 安排住宿,休整一天
4月2日 參觀杜甫草堂
4月3日 參觀環(huán)球廣場項目
4月4日 參觀環(huán)球購物中心
4月5日 休息一天
4月6日 參觀武侯祠、錦里古街
4月7日 參觀成都來福士廣場
4月8日 參觀青城山、都江堰
4月9日 休息一天
4月10日 乘車返回西安
三、 實習內容
第一站:杜甫草堂
本次實習的第一站選在了成都的杜甫草堂,4月2日一大早我們就懷著激動地心情出發(fā)了。杜甫草堂的正門在浣花溪公園里面,我們浩浩蕩蕩的一行人一進入浣花溪公園就被眼前蔥蘢的草木、幽深的小徑打動了。穿過公園,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前,站在門前就覺得它端莊大氣、古樸深邃,正門兩側的對聯氣勢磅礴、意深語工,還未進門就讓人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guī)Э谟呻]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后來杜甫離開成都,草堂就隨之破敗,后來經過數次的重修,才形成了現在的規(guī)模。
現在的杜甫草堂,古樸典雅,規(guī)模宏偉,占地300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回廊環(huán)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
檻,祠后點綴亭、臺、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云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下圖中的建筑物就是工部祠,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相對于現代建筑,古代建筑除了在外觀上有其獨特的特色之外,在結構上也有它的獨到之處。由于當時建筑材料的限制,古代建造房屋多用草、木、磚、石,其中木材占絕大多數。古代的建筑工匠技藝精湛,建造的亭臺樓閣不僅外觀精美而且結構合理。
個人一直認為,我國的古代建筑,它的技藝、工序、材料乃至結構構造都是我國璀璨的文明中令人稱道的一筆。對于我們土建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更是具有深遠的意義。古建筑中的飛檐、斗拱、立柱、石礎,不僅美觀,而且使用。就拿斗拱來說,在當時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情況下,通過構思巧妙的斗拱,不僅解決了木構件之間的連接問題也解決了水平構件與垂直構件之間受力的轉換的問題。結構合理,造型精美。還有立柱跟石礎之間的連接,能夠傳遞彎矩和部分剪力,在現在看來貌似不是很牢靠,但是在當時建筑材料受限的情況下,這種連接無疑是十分明智的。柱子在受到巨大的水平剪力的時候,它給了柱子一個平移的可能,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在遇到諸如地震等突發(fā)狀況時,產生嚴重的災難性后果。(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還請老師批評指正)
第二站:環(huán)球廣場項目
實習的第二站是參觀正在建設的環(huán)球廣場項目,環(huán)球廣場項目是一個集辦公、娛樂、生活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項目。地上是由幾個大型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而地下部分一個覆蓋在全部場地范圍內的集購物、休閑、停車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多達五層的框架結構。我們去的時候項目正在進行地下結構的施工,由于場地巨大,所以整個地下結構是分為若干個區(qū)域,分區(qū)分段施工的。
在進行地下結構的施工過程中,由于地下室層數較多,再加上基礎厚度等相關因素,基坑開挖深度將會達到20m以上,屬于深基坑。在深基坑的開挖過程中,支護和降水一直是施工中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可以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在該項目中,由于當地的地下水位較淺(10m左右),基坑內外巨大的壓力差容易發(fā)生管涌、塌方、圍護結構失穩(wěn)等一系列問題。另外由于當地的土質屬于紅粘土,這種土壤中結合水的含量較大、滲水性好、透水性較差,這就給施工中的降水和基坑開挖以后土體的夯實等工作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加之在基坑周邊很近的區(qū)域里面就有已經建好并且投入使用的高層,所以開挖過程中,在相應的'地段不允許基坑以外的土體有一絲一毫的滑動或者蠕變。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施工單位采用了地下連續(xù)墻作為基坑的支護,并且在墻體內預埋了滲水的導槽,將圍護結構外部的部分地下水統(tǒng)一歸集到基坑內部的幾個集水井內,統(tǒng)一外排。
該項目部分區(qū)域的地下結構采用了逆作法進行施工,這種施工的好處是在施工前不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挖和采取嚴格的支護措施。它是開挖一層施工一層,在開挖下一層的時候將上一層的水平構件當做內支撐,這樣做不僅節(jié)省了造價,而且有利于縮短工期。在適當的情況下采用逆作法進行施工是一個很好地選擇。
另外,為了保證地下結構施工的工程質量,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是不可避免的。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需要充足的商砼供應,而且在澆筑完成后、混凝土的硬化過程中,內外溫差的合理控制十分不易,這就對工地上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和充足的施工經驗就很容易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嚴重的工程質量問題。
除了各種施工措施,工地上良好的秩序、整潔的環(huán)境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參觀完工地,相關負責人還帶領我們去參觀了職工的生活區(qū),那里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完善的生活設施也著實讓我們大開眼界。參觀完之后我們也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更加有信心了。
第三站:環(huán)球購物中心
說環(huán)球購物中心是成都城市建筑中的一顆明珠一點都不為過,走出地鐵站看到它第一眼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鎮(zhèn)魂攝魄的感覺,作為單體建筑來說它實在太大了。站在它的面前的時候,感覺自己渺小的就像滄海中的一粒沙。
它是世界最大單體建筑之一,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設計,其抽象的造型,夢幻的流線,不規(guī)則幾何體堆砌出解構主義強烈的后現代氣息,建筑前衛(wèi)的外形就是一件震撼視覺的抽象藝術品,讓人過目不忘。主體建筑以“流動的旋律”為設計理念;建筑以“海洋”為設計主題;衍生出“飛行之海鷗、漂浮之鯨、起伏之海浪”的建筑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內陸城市“海景風情島”的娛樂休閑模式。
環(huán)球中心內部的頂棚是兩鉸圓拱結構,拱體由空間鋼桁架組成。由于鋼結構本身自重較輕,強度、韌性都很高,再加上拱形結構自身優(yōu)良的跨越性能,在環(huán)球中心內部實現的上百米的巨大跨度,獲得了最大限度地、最自由的內部使用空間。完美的外觀設計、合理的結構選型和布局、加上豪華的內部裝修,使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環(huán)球中心內外兼修,高端大氣。
第四站:武侯祠、錦里古街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于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帝)昭烈廟相鄰。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并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F存祠廟的主體建筑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__年被評為四川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qū)(三國歷史遺跡區(qū))、園林區(qū)(三國文化體驗區(qū))和錦里(錦里民俗區(qū))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成都武侯祠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游參觀點。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筑,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筑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后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筑。武侯祠以三國文化為主線,將莊嚴肅穆的祠廟景觀與清新生動的川西園林景觀有機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祠廟園林景觀。成都武侯祠的總體布局分為兩個部分:中部的祭祀建筑布局規(guī)則對稱;西部和北部的園林,布局自然流暢。兩大部分雖建造年代不同,形式不同,但通過統(tǒng)一的三國文脈對整體景觀意境的營造,使得兩大部分脈理想通,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的良好效果。
錦里古街緊緊環(huán)繞著武侯祠博物館,古街兩旁是排列的整整齊齊的古建筑,里面商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游人摩肩接踵。漫步在這樣一條古香古色,熱鬧非凡的古街里面,感受著當地的人文氣息。上百年歷史的余味回蕩在街頭巷尾、穿梭在來往的人流里。在這里,大概是因為周邊的環(huán)境過于古樸陳靜了吧,所以時刻都有一種“帶入感”
,感覺自己仿似穿越千年,重又回到了那個文人輩出、樸實
無華的年代。
第五站:來福士廣場
在休整了一天之后,第五天的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位于成都市市中心的來福士廣場。成都來福士廣場是成都來福士廣場是繼上海來福士廣場、北京來福士中心之后,凱德置地在中國開發(fā)、管理和持有的又一座“來福士”品牌系列建筑。傳承來福士廣場一貫創(chuàng)新、新穎的作風,成都來福士廣場在建筑設計方面完全不同于我們所熟知的建筑類型。我們在參觀的時候,單純的從建筑平面和立面的布局來看,這就是一個“震撼人心”的項目。對于剛學過建筑結構抗震的我們來講,眼前的這個由幾個巨大的不規(guī)則的單體建筑構成的廣場顛覆了我們之前對于建筑設計的全部認知。它這種平、立面嚴重不規(guī)則的布局在給人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更是給我們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上了有史以來最生動的一課。有時候,也許只有咬緊牙關打破常規(guī)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這也告訴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或者工作中,適當的要有一些打破常規(guī)的勇氣,雖然這會帶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能夠處理好這些問題,說不定就會給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打開一個新的思路。
就像實習的時候馬老師說的那樣,建筑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精氣神,雖然眼前的這些建筑乍一看來有些突兀,但正是有了這些不一樣的東西,才使得一個城市顯得更加的生氣勃勃。就像人的心電圖一樣,只有當它起伏不定的時候才表示這個人是活著的,如果一直是一條直線沒有變化,就證明這個人已經死了。而像來福士廣場這樣的項目就是給這個城市的心電圖中帶來起伏的因素。
來福士廣場的建筑讓人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三點,一是他的樓層懸挑竟然有兩個柱間那么長,這么大的懸挑不僅對抗震很不利,更重要的是它的懸挑部分的豎向荷載如果只靠水平梁來傳遞的話將會大大增加梁的截面尺寸。針對這個問題,結構工程師采用了在懸挑部分設置若干根斜撐的方法來傳遞荷載,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豐富了立面造型,一舉多得。二是在底部樓層的柱間設置了耗能斜撐,這些截面積巨大的斜撐可以在地震等突發(fā)荷載來臨的時候,通過自身的形變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從而保證結構的安全,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計要求。三是廣場的底盤高低錯落,同一棟樓中,各個柱子的嵌固端并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就給結構分析的時候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具體人家是怎么解決的還有待今后的繼續(xù)學習。
第六站:青城山、都江堰
實習的最后一站是我們慕名已久的青城山和都江堰,由于距離我們住的地方比較遠,所以我們早上六點半就集合出發(fā),八點多的時候才到達青城山腳下。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之一。位于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qū)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yōu)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圣母洞、山泉霧潭、白云群洞、天橋奇景等。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并于20_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登山的過程中我們三兩一組,并肩而行,時而放聲高歌,時而嬉笑打鬧,在笑鬧之余,飽覽了山間的美景。游覽完青城山,下午我們去參觀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并且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的水利工程。史料記載,都江堰是由當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在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于規(guī)模宏
大、歷史悠久、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huán)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在20__年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xié)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m處岷江江心,形如彎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魚的嘴巴,故名“魚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嘴位于渠首頂端,迎著岷江波濤巧妙地將江水分成內外兩江。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內江是李冰率眾開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斷的送往成都平原進行灌溉。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
在古代,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沖出山口呈彎道環(huán)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沖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沖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qū)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2、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jié)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qū)。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3、寶瓶口引水工程
寶瓶口起'節(jié)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四、 實習總結
通過這次為期十天的畢業(yè)實習,感覺進一步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同時也見識了很多經典的建筑,讓我明白了學習跟進步是永遠都沒有止境的。之前在我看來,我們這個專業(yè)如果想要搞設計的話,可能永遠都脫離不了那些條條框框,設計出來的房子即使有新意,也不會有太大的突破。現在看來,我之前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這句話在我們土木工程專業(yè)也同樣適用,這也激勵了我今后更加努力的去學習知識,完善自我。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學的東西實在太淺薄,今后我一定會倍加珍惜各種學習和進步的機會,爭取早日成為一個合格的土木畢業(yè)生。
篇十五 城市生態(tài)學實習報告精選3400字
城市生態(tài)學實習報告范文精選
人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huán)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筑、街市設施、區(qū)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tài),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fā)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么為城市的發(fā)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 ,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當我們漫步于城市中時卻可發(fā)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xù)存活下來并且散發(fā)著影響。”
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huán)境與在建構城市環(huán)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tài)學的學習者,我們于2023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于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fā),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yǎng)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tǒng)韻味的仿古式樓群。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筑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xié)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xié)調的感受更加強烈。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huán)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huán)境對建筑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也許這也是規(guī)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筑與老式建筑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qū)。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后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zhí)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huán)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盡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huán)境。多年的積淀,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么,除了書香,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著什么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huán)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xié)調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采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游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凈,過路的汽車揚塵和制造噪音,給園內的環(huán)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占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游戲場,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游樂,也對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wèi)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3、蘋果園的變遷靜園草坪
的靜園草坪過去是一片蘋果園,作為草坪,它取代的是過去的東草坪的地位。曾經的東草坪就在現在的新圖書館的位置,它曾經是很為學生們所喜愛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學生這樣寫道:“東草坪是北大老圖書館東邊的那塊地兒。這里曾經是高曉松那幫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兒極盡能事的舞臺,更是我們北大人讀書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侶相識、相約、相戀在東草坪,他們對這塊草地的感情更深厚?!罴握\說:這塊地兒空著怪可惜的,我給你們點兒錢,再修半截圖書館吧。一年后,這里再沒有一人一張報紙一本書的景象了,一座比人民法院還莊嚴肅穆的建筑淹沒了本來該發(fā)生的好多故事?!?后經學生強烈要求,原先的蘋果園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復了,然而那片校園中不可多得的果園卻永遠地失去了。多少總是有些可惜的。兼容,或許真的很難。這些年來,北大為了接納越來越多的求學者,為了與國際接軌,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為的獨特的風景都只能讓位給新的建筑,這引起了無數老北大人的感懷。而發(fā)展總是要有的,關鍵是怎樣發(fā)展,如何在適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們的驕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開始縮小,或者未名湖周圍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悲哀?!耙凰D”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廣,北大的驕傲,就在于它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4、匠心獨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徑
北大的校園北部可以說是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tǒng)園林,在優(yōu)美的浪漫中又給人以思想和歷史的沉重感?!氨贝蟮纳罡咏趥鹘y(tǒng)的文人士大夫?!币晃豢偸窍矚g留連于未名湖畔的清華學生說。這種文人士大夫氣,從那一條條通向未名湖的小徑也可以體現出來,它的蔭蔽和靜謐,構成了北大獨特的風景。幽靜的小徑邊生長著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頭,它獨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針下部的蠟質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會使土壤受到酸化影響,土質變差,以至于到了刮風的時候會有塵土飛揚。而石頭可以防止揚塵,從而保證了這里路面與空氣的清新與潔凈。而路旁的傳統(tǒng)建筑的大屋檐則為麻雀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鳥鳴聲不絕于耳。在這里,人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新華網2023年10月6日有如下報道:
“走進北京大學校園,樹枝上、草地上、教學樓旁、圖書館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頂……到處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鵲以及其他各種飛禽,一派“校園處處聞啼鳥”的景象?!?9年前畢業(yè)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黎明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他上大學時就在校園內看到喜鵲,但沒有現在的數量多,初略估計多達數千只?,F在,校園內不僅可以看到喜鵲,還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種野生小動物,未名湖上還飛來過白天鵝。講話間,不時看到喜鵲從他辦公室的窗前飛過?!艾F在,北大校園已變成了各種飛禽和動物棲息的樂園。校園內遍布了端莊濃綠的檜柏、蒼勁古樸的油松、華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黃富麗的銀杏楓樹等常綠樹和春秋色樹。據北大園林科調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樹,其中300年以上的有30棵,100年以上的有386棵?!睆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