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2013年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師個人教學計劃
一、班級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7人??傮w來說,孩子們團結(jié)向上,活潑愛勞動,尊師愛集體,上進心較強。大部分孩子已具備樂學習,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yè),特別讓人欣慰的是孩子們喜歡上了課外閱讀,一有空就聚精會神地看起了課外書籍,如陳諾、張韻、唐瑩等課外知識豐富,見識較廣。更難得的是班級里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生,如劉偉杰,徐祉瑞、王雪云等。但也有個別同學缺乏學習自覺性,成績不夠理想(張嘉偉、姚璇慧)。本學期采取班干部一幫一的方式,責任到人,帶動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原有基礎(chǔ)上更上一層樓,使我們?nèi)?)班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樂園。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有課文3,其中精讀課文2,略讀課文。此外,教材后面還附有選讀課文。設計了八個專題,它們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細心觀察、燦爛的中華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科學的思想方法、獻出我們的愛。每個專題內(nèi)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xiàn)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每組由導語、精課課文、略讀課文、一個語文園地組成。精讀課文后面有會認和會寫的字,略讀課文后面沒有安排會認的字,哪字屬于生字就隨文注音。精讀和略讀之間有連接語,并適當提出略讀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資料袋,有兩組課文安排了綜合性學習。
全冊書要求認識200個字,會寫300個字,第一次會寫的字超過了會認的字。要求認識的字排在橫條里,要求會寫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語文園地一、四、五、七還歸類安排了一些要求認識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課文里的反映人體器官的字等。
每個語文園地由五個欄目組成。其中有四個固定的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第五個欄目是機動欄目,為“寬帶網(wǎng)”“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nèi)容分別在八個語文園地中交叉安排兩次。
三、教材特點
(一)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單元的整合
前四冊教材“以專題組織教材內(nèi)容,加強整合”的編寫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已經(jīng)得到老師們的充分肯定。本冊教材在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從導語到課例、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都緊密圍繞本單元專題而展開,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化導語的導學功能。
2、加強了單元內(nèi)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lián)系與整合。
3、聯(lián)系單元專題,加強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
(二)結(jié)合專題安排“綜合性學習”
本冊分別在第一單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單元“燦爛的中華文化”兩個專題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一個是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一個是了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這兩個綜合性學習不但與閱讀訓練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成為該單元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又將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臺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為聽、說、寫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體現(xiàn)了課內(nèi)外的銜接、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如,第一單元的專題是“多彩的生活”。在導語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各種兒童生活的畫面后,安排《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里學習、活動的情景。在這篇課文后,提出開展“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并提示記錄的方法“可以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畫圖畫……”。接著學習兩篇分別表現(xiàn)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讀課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慮到教材初次安排綜合性學習,對這一活動不太了解,如何進行綜合性學習,掌握的方法還比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注意記錄活動進行得怎樣,并提供記錄的示范供學生參考。接著,教材用一段簡潔的話語,概括前面所學課文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學習介紹鄉(xiāng)村兒童生活的略讀課文《槐鄉(xiāng)的孩子》。在語文園地里,“口語交際”讓學生交流在課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獲和感受,“習作”讓學生寫課余發(fā)生的事,“讀讀背背”編排的是反映兒童生活內(nèi)容的古詩《小兒垂釣》,“展示臺”用搜集郵票、閱讀課外書、小組合作辦圖片展的方式,展示學生的課余生活。
第2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師個人教學計劃
一、班級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有課文3,其中精讀課文2,略讀課文。此外,教材后面還附有選讀課文。設計了八個專題,它們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細心觀察、燦爛的中華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科學的思想方法、獻出我們的愛。每個專題內(nèi)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xiàn)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每組由導語、精課課文、略讀課文、一個語文園地組成。精讀課文后面有會認和會寫的字,略讀課文后面沒有安排會認的字,哪字屬于生字就隨文注音。精讀和略讀之間有連接語,并適當提出略讀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資料袋,有兩組課文安排了綜合性學習。
全冊書要求認識200個字,會寫300個字,第一次會寫的字超過了會認的字。要求認識的字排在橫條里,要求會寫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語文園地一、四、五、七還歸類安排了一些要求認識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課文里的反映人體器官的字等。
每個語文園地由五個欄目組成。其中有四個固定的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第五個欄目是機動欄目,為“寬帶網(wǎng)”“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nèi)容分別在八個語文園地中交叉安排兩次。
三、教材特點
(一)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單元的整合
前四冊教材“以專題組織教材內(nèi)容,加強整合”的編寫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已經(jīng)得到老師們的充分肯定。本冊教材在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從導語到課例、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都緊密圍繞本單元專題而展開,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化導語的導學功能。
2、加強了單元內(nèi)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lián)系與整合。
3、聯(lián)系單元專題,加強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
(二)結(jié)合專題安排“綜合性學習”
本冊分別在第一單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單元“燦爛的中華文化”兩個專題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一個是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一個是了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這兩個綜合性學習不但與閱讀訓練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成為該單元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又將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臺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為聽、說、寫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體現(xiàn)了課內(nèi)外的銜接、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如,第一單元的專題是“多彩的生活”。在導語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各種兒童生活的畫面后,安排《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里學習、活動的情景。在這篇課文后,提出開展“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并提示記錄的方法“可以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畫圖畫……”。接著學習兩篇分別表現(xiàn)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讀課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紤]到教材初次安排綜合性學習,對這一活動不太了解,如何進行綜合性學習,掌握的方法還比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注意記錄活動進行得怎樣,并提供記錄的示范供學生參考。接著,教材用一段簡潔的話語,概括前面所學課文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學習介紹鄉(xiāng)村兒童生活的略讀課文《槐鄉(xiāng)的孩子》。在語文園地里,“口語交際”讓學生交流在課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獲和感受,“習作”讓學生寫課余發(fā)生的事,“讀讀背背”編排的是反映兒童生活內(nèi)容的古詩《小兒垂釣》,“展示臺”用搜集郵票、閱讀課外書、小組合作辦圖片展的方式,展示學生的課余生活。
又如,第五單元專題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簡短的“導語”點明專題之后,編排《孔子拜師》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認識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課文之后提出結(jié)合本單元的學習,開展“綜合性學習”——“了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要求。怎么開展?教材提出了活動要求、活動內(nèi)容和開展活動的途徑等建議:“大家自由組成小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準備怎樣開展活動,然后分頭行動,用多種方式了解傳統(tǒng)文化。”然后學習精讀課文《盤古開天地》,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創(chuàng)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來學習精讀課文《趙州橋》,從建筑的層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燦爛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課后安排“綜合性學習提示”,引導學生進一步搜集資料,做好展示的準備。再用一段簡短的過渡語,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繪畫,引導學生略讀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最后,在“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中,讓學生交流在“綜合性學習”中了解到的傳統(tǒng)文化,在“習作”中寫自己活動中最想寫的內(nèi)容。“日積月累”讓學生借助生肖郵票,讀背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臺”中,引導學生用寫春聯(lián)、做風箏、辦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在“綜合性學習”中了解到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這一單元的語文學習中,圍繞“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專題,開展聽說讀寫各項活動,既培養(yǎng)了語文能力,又增進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